道德情感只是情感的一种,它并没有占据所有的心灵和社会空间。从分类上来说,除了道德情感,还有个人情感和关系情感。它们像阳光和水一样同样不可或缺,同样重要—也许对个人来说更为重要。
想象这样一些情境:
有一个广州人同情杨美芹一家的遭遇;德雷莎修女对受苦受难的人感到悲悯;思想家沃勒斯坦对美国政府的剥夺体系进行揭露;儒学大师朱熹六次“实名举报”跟宰相有亲家关系的贪官;曹操说“宁我负人,人不负我”……他们显然都是在道德情境中,作出了某些情感反应。所以像同情、悲悯、正义感、高尚、真诚、卑鄙、虚伪、无耻、宽容等,都属于道德情感。其意思是一个人在道德上,要和他人、社会建立怎样一种情感关系。
但有些情境与此不同。比如,《诗经》里有人说“知我者谓我心忧,不知我者谓我何求”;岳飞说“莫等闲,白了少年头,空悲切”;李清照说“寻寻觅觅,冷冷清清,凄凄惨惨戚戚”;苏轼说“老夫聊发少年狂”;一些文青人士说“诗和远方”;北上广深的一些中产人士说“焦虑”……
任何一种社会设计,都会对关系情感进行设计,然后,对道德情感作出规范,同时,对个人情感提供支持。
这些情感,显然指向的不是道德上对他人、社会的情感反应,而是个人的心理体验。它就是个人情感。无论是孤独、骄傲,还是焦虑、高兴,皆是如此。
还有另外的情境。
比如《史记·管仲传》里写了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的交情,号为“管鲍之交”;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故事;还有父母对子女的舐犊情深,“打虎亲兄弟,上阵父子兵”,以及“各人自扫门前雪,休管他人瓦上霜”的种种说法。像这些,体现的是一个人和别人,因为大家的关系而有或没有什么样的情感。它就是关系情感。
道德情感、个人情感、关系情感,构成了一个人,一个社会生存、运作时的基础、活力、健康、幸福保证。它们如果被破坏,或被极大地抑制,或变成了虚假情感,将是灾难性的。
任何一种社会设计,都会对关系情感进行设计,然后,对道德情感作出规范,同时,对个人情感提供支持。关系情感的设计说明了一个社会的性质,道德情感的规范说明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状态,对个人情感的支持则说明了一个社会的健康程度。
基督教在进行社会设计时,把所有教徒的关系情感,设计成是相互平等的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,“四海之内皆兄弟”。儒家呢,把国家设计成家庭的扩大版,“君君臣臣父父子子”,把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情感,设计成“爱有差等”的仁爱,按照血缘关系等,以一个同心圆为圆点扩散开去。
墨家认为儒家这一套不好,容易培养出人的自私自利,于是设计成“兼爱”,不要分什么男女老少,不要搞親疏远近,不要玩尊卑贵贱,都一视同仁地爱。法家对儒家和墨家的关系情感设计都嗤之以鼻,认为不符合社会实际,毕竟“上古竞于道德,中世逐于智谋,当今争于气力”,人心坏了,要大家搞得很有爱一样是没用的,要的是他们相互提防,这种对关系情感的设计显然深得统治者之心。道家对此有自己的看法,最好的关系情感的设计就是不去设计成什么具体内容,大家清心寡欲,无为即可。杨朱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在关系情感上的主张:“拔一毛利天下,不为也!”
资本主义在关系情感的设计上很有特点,即只设计“角色”上的关系情感(下面很快讲到),不触及“自我”上的关系情感。大家假定在政治、法律上是平等的,然后关系情感是一个共同体中的公民情感。至于“公民”这个角色之外,在自我层面,人与人之间是不是虚伪冷漠,那不是它在进行社会设计时该考虑的事了。
作为现代性最为发达的社会,资本主义在关系情感的设计上是立足于陌生人社会的,因此跟以上所讲的基督教、儒家、墨家、法家等都不一样—后者都是先从熟人社会的视角切入。而陌生人社会跟熟人社会不一样的地方,恰恰是主要通过人的角色设计来进行社会运作,一个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即可。
马克思主义关于关系情感的社会设计,修改了陌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在角色上的关系(比如压迫、不平等),从而为熟人社会自我上的新型关系情感提供了条件。在这样的社会设计里,人与人之间是高度友爱和谐的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,和谐、诚信、友善就是这种关系情感(其中诚信、友善又是道德情感)的表达。
唐山华业侦探公司拥有专业的唐山私家侦探,唐山私人侦探调查团队,提供唐山婚姻调查,唐山外遇调查等服务,成立多年博得了社会的一致好评,是值得点赞的唐山侦探公司。了解更多服务请登录【官网】http://www.tszhentan.com 进行了解。